2007年1月全国自考邓小平理论概论试题
	一、单项选择题(本大题共30小题,每小题1分,共30分)
	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,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。错选、多选或未选均无分。
	1.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,邓小平理论(   )
	A.处于萌芽时期 B.初步形成
	C.逐步展开并形成轮廓 D.走向成熟并形成理论体系
	2.贯彻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,关键在坚持(   )
	A.改革开放 B.执政为民
	C.与时俱进 D.群众路线
	3.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(   )
	A.改革开放 B.解放思想,实事求是
	C.社会主义市场经济 D.抓住时机,发展自己
	4.邓小平提出的“三个有利于”标准具有内在联系性,其中最基本的是(   )
	A.生产力标准 B.人民生活水平标准
	C.综合国力标准 D.社会文化标准
	5.邓小平指出,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(   )
	A.自己的发展 B.理论创新
	C.民主政治 D.人民的拥护
	6.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,从根本上说是由(   )
	A.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的
	B.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
	C.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决定的
	D.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目标决定的
	7.分“三步走”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,第一步是(   )
	A.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,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
	B.200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,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
	C.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
	D.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接近发达国家水平
	8.在经济发展中起第一位变革作用的是(   )
	A.科学技术 B.资源
	C.人才 D.劳动工具
	9.在国民经济发展速度、比例、效益三个因素中,处于核心地位的是(   )
	A.速度 B.比例
	C.效益 D.速度和比例
	10.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(   )
	A.价格体系改革 B.财税体制改革
	C.外贸体制改革 D.国有企业改革
	11.以下属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是(   )
	A.外商独资企业 B.国有企业
	C.集体企业 D.中外合作企业
	12.目前,我国农村实行的是以(   )
	A.家庭个体经营为特点的经营体制
	B.集体经营为特点的经营体制
	C.三级所有、队为基础的经营体制
	D.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、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
	13.最基本、最重要的市场活动主体是(   )
	A.政府 B.企业
	C.家庭 D.司法
	14.社会保障的最低层次是(   )
	A.社会救助 B.社会保险
	C.社会福利 D.社会优抚
	15.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(   )
	A.人民民主专政 B.人民当家作主
	C.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 D.坚持四项基本原则
	16.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是(   )
	A.各民族一律平等,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
	B.各民族都建立自治政府,独立自主、高度自治
	C.发展民族经济,实现共同繁荣
	D.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,管理本民族、本地方事务的权利
	17.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(   )
	A.改革开放 B.依法治国
	C.科教兴国 D.以人为本
	18.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是(   )
	A.为人民服务 B.大公无私
	C.集体主义 D.爱国主义
	19.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(   )
	A.培育“四有”公民,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
	B.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
	C.大力弘扬爱国主义、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
	D.普及科学文化知识、繁荣文学艺术
	20.我国已经基本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是(   )
	A.全方位、多层次、宽领域 B.全方位、多形式、宽领域
	C.全方位、多渠道、宽领域 D.全方位、多方向、宽领域
	21.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是(   )
	A.结束两岸敌对状态 B.发展两岸经贸关系
	C.一个中国的原则 D.通邮、通航、通商
	22.首先明确提出“一个国家,两种制度”概念的是(   )
	A.毛泽东 B.周恩来
	C.邓小平 D.江泽民
	23.新时期党的宗教政策是(   )
	A.只保护不信教自由 B.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
	C.允许宗教渗入学校教育和公共教育 D.允许宗教参与国家行政、司法活动
	24.加强党的建设,必须放在首位的是(   )
	A.思想建设 B.组织建设
	C.作风建设 D.制度建设
	25.2006年8月24日,在布拉格举行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通过了新的行星定义,不再将传统九大行星之一的(   )
	A.金星视为行星 B.火星视为行星
	C.天王星视为行星 D.冥王星视为行星
	26.2006年9月7日,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首次向媒体联合发布了(   )
	A.绿色GDP报告 B.白色GDP报告
	C.红色GDP报告 D.蓝色GDP报告
	27.2006年9月13日,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最新监测结果显示,2005年全国农村全面建
	设小康实现程度达到(   )
	A.6.6% B.26.6%
	C.28.2% D.47.6%
	28.2006年10月22日,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纪念红军长征胜利(   )
	A.60周年大会 B.65周年大会
	C.70周年大会 D.80周年大会
	29.2006年10月27日,三峡水库成功实现(   )
	A.135米蓄水目标 B.156米蓄水目标
	C.170米蓄水目标 D.185米蓄水目标
	30.2006年11月中旬,亚太经合组织(APEC)领袖峰会在(   )
	A.河内召开 B.首尔召开
	C.悉尼召开 D.曼谷召开
	二、多项选择题(本大题共10小题,每小题2分,共20分)
	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,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。错选、多选、少选或未选均无分。
	31.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,创新是(     )
	A.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 B.一个人全面发展的标志
	C.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 D.一个社会变革的动力
	E.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
	32.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是坚持(     )来源:www.examda.com
	A.以经济建设为中心 B.四项基本原则
	C.改革开放 D.自力更生
	E.市场经济
	33.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,因为公有制经济是(     )
	A.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经济形式 
	B.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
	C.国家进行建设的主要支柱 
	D.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物质保证
	E.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切实保证
	34.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,具体表现为它们(     )
	A.生产了大量的产品 B.增加了社会资本
	C.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 D.吸引了大量人员就业
	E.促进了公有制经济的改革
	35.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,深化分配制度改革,应当(     )
	A.既要提倡奉献精神,又要落实分配政策
	B.既要反对平均主义,又要防止收入悬殊
	C.初次分配注重公平,再分配注重效率
	D.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,取缔非法收入
	E.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,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
	36.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是(     )来源:www.examda.com
	A.多党制 B.坚持共产党领导
	C.多党长期合作 D.有一定组织形式
	E.有宪法保障
	37.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,就是要(     )
	A.大力发展先进文化 B.支持健康有益文化
	C.努力改造落后文化 D.坚决抵制腐朽文化
	E.积极倡导传播时尚通俗文化
	38.在香港、澳门回归祖国之前,台、港、澳问题的性质(     )
	A.都是国际关系问题 B.台湾问题是内政问题
	C.都是内政问题 D.都是殖民地遗留问题
	E.港澳是殖民地遗留问题
	39.2006年10月8日至11日,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北京举行,全会审议通过了
	(     )
	A.《中共中央关于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决定》
	B.《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》
	C.《关于召开党的十六届七中全会的决议》
	D.《关于召开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》
	E.党的十七大于2007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
	40.2006年10月底和11月初,在我国南宁与北京分别召开(     )
	A.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
	B.八国集团首脑会议
	C.第六届亚欧首脑会议
	D.中国—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
	E.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
三、简答题(本大题共5小题,每小题6分,共30分)
41.简述解放思想、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。来源:www.examda.com
42.简述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这一论断的意义。
43.为什么要允许和鼓励生产要素参与分配?来源:www.examda.com
44.怎样防止和克服对外开放所带来的资本主义腐朽、消极因素的影响?
	45.什么是繁荣学术和文艺的“二为”方向和“双百”方针?
	 
四、论述题(本大题共3小题,请任选2小题作答,全部作答只按前2小题计分。每小题10分,共20分)
46.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,如何正确处理改革、发展、稳定的关系?
47.试述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。来源:www.examda.com
48.为什么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,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?
安徽省自考网声明:
1、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,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,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。
2、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,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。联系邮箱:952056566@qq.com
安徽自考便捷服务
安徽自考微信交流群
 
				
				
 
 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