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徽省200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试题
	广东省200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
	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试题
	课程代码:00388
	一、单项选择题(本大题共24小题,每小题1分,共24分)
	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,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。错选、多选或未选均无分。
	1.数学所描述的是客观事物的( ) 
	A.数量特征
	B.本质属性 
	C.相互关系
	D.存在形式
	2.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运用一定的数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。在体操活动中,要能够准确站位和运动,需要运用的知识是( ) 
	A.加减运算
	B.空间方位 
	C.集合
	D.排序
	3.儿童的一一对应观念形成于( ) 
	A.小班前期
	B.小班中期 
	C.中班前期
	D.中班后期
	4.儿童思维的逻辑结构始于( ) 
	A.动作
	B.教学 
	C.游戏
	D.生活
	5.从任何一个角度提出数学教育目标,其归宿都需落实到( ) 
	A.教学活动
	B.教师观念 
	C.儿童发展
	D.社会进步
	6.在幼儿数学教育内容中起发展思维作用的核心因素是( ) 
	A.数量关系
	B.数学概念 
	C.数学方法
	D.数学知识
	7.“认识和书写阿拉伯数字,认识一些数字符号,如加号、减号、等号等”这一教学活动适于采用的活动组织形式是( ) 
	A.集体与小组结合
	B.小组活动 
	C.集体活动
	D.游戏活动
	8.以下选项中,不属于数学操作活动要素的是( ) 
	A.目标
	B.材料 
	C.规则
	D.结果
	9.幼儿从不能说出一组实物的总数,到能够说出总数,这说明儿童已初步形成了数概念中的( ) 
	A.对应关系
	B.序列关系 
	C.等量关系
	D.包含关系
	10.幼儿能够进行多角度(多重)分类的年龄为( ) 
	A.2~3岁
	B.3~4岁 
	C.4~5岁
	D.5~6岁
	11.按物体的某种特征,多级次的将物体连续分类的方法是( ) 
	A.层级分类
	B.多重分类 
	C.多角度分类
	D.按物体一个特征分类
	12.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顺序是( ) 
	A.口头数数——说出总数——按物计数——按数取物 
	B.口头数数——按物计数——说出总数——按数取物 
	C.按物计数——口头数数——说出总数——按数取物 
	D.按物计数——口头数数——按数取物——说出总数
	13.以下选项中,属于大班认识10以内基数教育要求的是( ) 
	A.会按实物范例和指定的数(5以内)取出相等数量的物体 
	B.会正确点数10以内的实物,并能说出总数 
	C.会10以内数的倒着数,能注意生活中运用顺、倒数的有关事例 
	D.认识阿拉伯数字1~10
	14.在数的组成的教学中,幼儿首先需要的是( ) 
	A.教师讲解、示范
	B.分合实物的操作经验 
	C.形成数的组成的表象
	D.形成数的组成的概念
	15.幼儿掌握加减运算的工具和基础是( ) 
	A.算式题
	B.实物加减 
	C.口述应用题
	D.数的组成
	16.幼儿通过掷骰子列算式,学习加减法的方式属于( ) 
	A.自编应用题
	B.教师口述应用题 
	C.日常生活情境
	D.游戏形式
	17.幼儿认识立体图形的难易顺序是( ) 
	A.球体——正方体——圆柱体——长方体
	B.球体——圆柱体——正方体——长方体 
	C.球体——正方体——长方体——圆柱体
	D.球体——圆柱体——长方体——正方体
	18.在认识“三角形”的活动中,老师使用不同颜色、大小的三角形,并用不同方式摆放,其目的在于( ) 
	A.对图形进行比较
	B.渗透图形守恒教育 
	C.让幼儿感知图形之间的关系
	D.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
	19.研究表明,儿童能够理解测量,并对测量表现出很大兴趣的年龄是( ) 
	A.3~4岁
	B.4~5岁 
	C.5~6岁
	D.6~7岁
	20.适宜进行量的守恒教育的年龄班是( ) 
	A.学前班
	B.大班 
	C.中班
	D.小班
	21.在学前期,儿童辨别左右时主要以( ) 
	A.自身为中心
	B.参照物为中心 
	C.天地为中心
	D.方向为中心
	22.儿童感知和理解时间概念的基础是( ) 
	A.教学活动
	B.智力发展 
	C.游戏活动
	D.生活经验
	23.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评价中工作量最大,技术性最强的步骤是( ) 
	A.确定评价目的
	B.设计评价方案 
	C.收集评价资料
	D.处理评价结果
	24.通过评价来了解一所幼儿园的教育质量是否“达标”,教师的教学质量如何等,这体现了教育评价的( ) 
	A.鉴别作用
	B.诊断作用 
	C.改进作用
	D.导向作用
- 
         
    上一篇:暂无
        
- 
         
    下一篇:暂无
        
安徽省自考网声明:
1、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,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,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。
2、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,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。联系邮箱:952056566@qq.com
安徽自考便捷服务
安徽自考微信交流群
 
				
				
 
 

